您的留言性质:
音乐中反抗的力量从来没有削弱过
 

被作家马世芳形容为“冷静的研究者、热情的歌迷”的张铁志认为,“摇滚乐还很年轻……音乐的抗争力量是不为时代所太多改变的。”

“音乐一方面被时代所塑造,但另一方面,不管民谣还是摇滚乐,都影响着那个时代的脉搏和节奏。”谈起音乐,张铁志的脸上永远有一种飞扬的神采。

台湾作家马世芳形容张铁志为“冷静的研究者、热情的歌迷”,这似乎也是对张铁志“多重身份”最贴切的描述。身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张铁志主攻的方向是政治经济学,但两岸文艺青年对他的熟悉和喜爱,还是缘于音乐评论。

2004年,张铁志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声音与愤怒》。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于音乐评论的刻板印象——它将目光瞄准了音乐与社会运动的关联。时隔六年,张铁志带着他的第二本音乐评论作品《时代的噪音》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在他看来,时代在变,但“音乐中反抗的力量从来没有削弱过”。

你是如何走上写音乐评论这条道路的?

张铁志:我从初中开始就是摇滚乐迷。年轻的时候觉得摇滚乐是一种有态度的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不一样的。可是那时候说不上来这种“不一样”到底是什么。

到了大学之后,开始关注各种社会和政治议题,并且熟悉了很多社会运动的历史,才发现原来历史上音乐曾经扮演过那么重要的角色,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是十八岁以前的我不太了解的。

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是在1998-1999年,当时我还在念台大政治学研究所。我看到一本国外另类摇滚乐做的专刊,批评托尼·布莱尔上台后的举措。其中像绿洲(Oasis)这么有名的乐队也跳了出来。也是在那两年,U2乐队的主唱Bono开始参加很多全球化的辩论。

一个是我本来就热爱的摇滚乐,一个是我关心的专业领域,这让我觉得非我莫属,自己可以为台湾读者分析一下这些议题和他们参与的意义。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走上写音乐的道路。但从那时候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

在现在这个时代,音乐的抗争力量是否减弱了?

张铁志:我觉得恰恰相反。摇滚乐还很年轻,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从出生就被标上了反叛的胎记。到了六十年代,摇滚乐又被注入了理想主义的要素。这股血液一直在音乐人的身上流淌着,只是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体现。在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音乐界政治化得更加厉害。有人甚至认为,2000年到2008年,是继六十年代之后美国音乐界政治化最厉害的8年。不管是老将尼尔杨,还是年轻的歌手,都有很多关于政治的歌曲出现。音乐的抗争力量是不为时代所太多改变的。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音乐人都这样,但总存在一股潜流。

现在音乐抗争的方式有没有什么变化?与西方相比,华语音乐圈的情况又如何?

张铁志:其实在西方,抗争音乐人也分为好几种。一种是他唱一些社会关心的议题,但不参加运动。还有一种,像电台司令(Radiohead),歌词很少会有抗议的内容,但参加很多社会运动。而第三种,比如U2,从一开始就写政治歌曲。在过去10年他们写得比较少,但却是他们政治参与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所以每个人角度不一样,参与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台湾经过过去10年的发展,新一代音乐人和大家想象的也不一样。现在在台湾做一个环保议题的活动,能找到十几个乐团参加,但在2000年前,可能只有两三个。(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