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德国朋友在提到他孩子的教育时,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孩子跟父亲要钱买iPhone,他对儿子说你该自己挣钱。孩子于是自己找各种艰苦的工作,忙了一个夏天,终于凑够了钱。但回头想想自己的辛勤劳作,他最后决定把钱存起来,继续用旧手机。德国朋友的理财教育已经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为此,我们采访了全国首家儿童职业体验中心星期8小镇的儿童教育专家田老师,听听她对于儿童理财教育是如何看待的? 孩子理财能力受到重视 国外的“家庭理财课程”早在孩子3-4岁,即刚刚有“数”的概念、刚刚认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时就开始了。而国内传统家庭的教育往往会有意避开“钱”的问题。但如今,越来越多的70后,甚至80后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进行“金钱”的教育。星期8小镇采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倡孩子通过自己去“打工”、“赚钱”、“消费”等一系列实践,来认识经济的基本原则,认识ATM机、存折、银行卡、利息是怎么回事。 模拟训练鼓励劳动赚钱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长大后,家长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该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在星期8小镇这个属于孩子的小社会里,有一套贯穿始终的经济体系即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赚取流通货币“E币”,然后用“E币”去消费,如果“E币”用完了,他们必须再去“打工”。同时,孩子们可以选择把“E币”存入银行,赚取利息。这些体验自始至终都在帮助孩子认知金钱的价值,提高“理财”的意识。在整个游戏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合理地消费。消费之后,可跟孩子交流一下感受,如是否合算、满意,然后再帮他们分析一下这次消费是否合理、必要,从中可以获取什么经验、汲取什么教训等。(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