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留言性质:
PE界上演借钱投资危险一幕 风险比肩银行坏账

据悉,包括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内,众多PE机构开始借钱投资拟上市公司,其业务流程纷纷变为“先借钱投资,再推介项目”。虽然这一做法在法律上并无明显瑕疵,但却存在巨大的风险漏洞。业内资深人士直言,“这是本末倒置,背后风险堪比银行呆账。”

被“颠覆”的PE

“一家公司制PE机构的注册资本是5000万元,但投资到某个项目中的资金却高达2个亿,中间有不少都是靠借贷获得的。还有合伙制PE机构,在没有投资人的情况下,就开始借钱找项目。”PE行业资深人士透露。

这一投资模式,表面上看是PE机构缺钱,实际上却是PE机构“本末倒置”,缺乏内生机制。

上述PE行业资深人士介绍,PE投资模式来自国外,正常的投资模式应该是,投资人在信任的基础上,将资金交给PE机构,然后PE机构去寻找项目,这中间PE机构会给投资人一个收益预期,但却不保证一定会赚多少钱。但是随着国内股权投资的兴起,众多PE野蛮生长,为了能够募集到资金,不惜给出投资人超高的投资收益保证。

近两年,由于PE投资风险先后暴露,投资人越来越不信任PE机构,为了能够吸引投资人,不得不先借钱投资项目,甚至借大钱做大项目,然后以此来向投资人募资。

“这完全颠倒了原先PE投资的含义,结果PE的主要目的不是寻找长期投资的标的,而是向投资人圈钱。”上述资深人士介绍。

昆吾九鼎式“创新”

PE行业中了解到,“本末倒置”的不仅仅是大批中小PE公司,即便是如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样在PE界颇具名号的股权投资机构,依旧难逃这一怪象,并且愈演愈烈。

苏州一家股权投资公司负责人透露,“去年昆吾九鼎的一个项目就是用借来的钱去投资拟上市公司,当时曾有人质疑。不过九鼎在律师建议下,对外宣称投资的方式叫债权融资,并不违反相关法律。”该名负责人没有透露九鼎具体的投资情况。不过,调查后获悉,其介绍的情况很可能是九鼎对河南裕华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

据了解,昆吾九鼎旗下的北京立德九鼎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其出资总额仅100万元,但仅201010月,其增资裕华光伏就耗资1500万元,算上其直接、间接参股,并已实现上市的IPO项目,北京立德九鼎投资中心合计对外投资总额高达1.08亿,而这部分资金大多来自“借款”。

彼时,业内人士对于九鼎借钱投资拟上市公司还颇不理解,认为“短融长投”不符合投资规律。27日,上述苏州股权投资公司负责人强调,“先借钱投资做项目,再在市场向投资人募集大量资金的做法犹如杠杆投资游戏,可以为PE获得更多投资人的资金。”

兑付风险堪比银行呆账

上述PE借钱投资拟上市公司,是否违反相关规定?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新股发行中对于PE资金来源还没有特别严格的披露要求,暂时并不违反新股发行规定。而上述PE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金证券》采访时则表现出异常的担心,表示这在PE运作上存在巨大的漏洞。

“做公募投资也好,阳光私募投资也好,你购买的产品在市场上一定有一个定价,有一个参考的标准。但是PE投资的项目却没有,对项目的价值评估完全靠PE的团队,隐藏的风险是不可估量的。”该名PE行业资深人士对《金证券》解释。“一家PE机构手上好项目和坏项目的比例基本是14的样子,有2个好项目,就有8个差项目,前面2个好项目是借钱做上去的,后面8个差项目才是面向投资者的,”这些项目到底是什么情况,没有人知道。整个市场都是这样,积累下来的兑付风险堪比银行呆账。"

这名PE行业资深人士对《金证券》举例称,1998-1999年间,台湾资本市场大牛市行情,同样涌现了众多的PE机构,当期台湾合计有964PE,但是在经过2000年的整顿后,目前台湾只有6PE,中间投资人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可计量。目前PE机构借钱投资的本因在于PE市场对投资人而言已经“失去了诚信”,而PE还在用各种手段希望吸引投资人的注意。

“现在很多PE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清盘,要么跑路了、要么继续拿假项目欺骗投资者,而监管层面临的问题则是从何处下手开始整顿,因为一旦整顿,很多PE问题暴露,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上述PE行业资深人士说。(上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