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257窟【北魏】西壁九色鹿本生局部(临摹)
榆林窟25窟主室东壁北侧的中唐时期药师佛立姿佛(临摹)
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西壁龛北侧中唐时期菩萨(临摹)
莫高窟57窟的“美人菩萨”(临摹)
莫高窟346 窟南壁五代时期壁画吐蕃射手(临摹)
莫高窟第390窟北壁的唐代飞天(临摹)
闫学诗
现就职于建行甘肃省分行,业余爱好绘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经济师。自幼喜爱书画,上世纪八十年代入伍后,因绘画、写作特长,从基层部队调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俱乐部工作。由此,系统地学习了绘画,并从事电影海报、部队宣传画的绘画工作,也给外部设计、绘制广告海报,研习油画创作。三十余年画龄,临摹敦煌壁画近十年。新华社、学习强国、甘肃电视台等媒体均以《画家闫学诗》做过专题报道。作品分别临自莫高窟、榆林窟。
在临摹中品读敦煌壁画魅力
□ 文/闫学诗
沙漠戈壁包围中的敦煌绿洲,常与烈阳寒旱,狂风肆虐,飞砂走石相伴,曾经的丝路往来并不容易。茫茫瀚海戈壁,是商队脚下的艰险之路,是守疆拓土的忠骨沙场,是文人笔下的壮怀激烈,更是朝圣者、守望者的苦行修炼,而由此锻造和展现出了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临摹中,我用心感悟一个时代、感悟一幅画面和故事的背景、感悟在那个时代里供养人对一尊佛像的敬仰之情,感悟千百年间历经风雨所沉淀的沧桑变化,使我倍受教益。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中化城喻品壁画,讲述了一行人为寻找宝藏而踏上征途,路途漫漫,人们越来越体力不支,很多人产生了放弃的想法。领头人为了激励大家坚持下去,在人们眼前幻化出一座绿城,但一会儿就消失了。以此告诫大家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希望,大家咬紧牙关不断向前,终于寻到了宝藏。莫高窟323窟北壁西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讲述了汉武帝时张骞满怀必胜的坚定信念,笑对日晒雨淋、风吹雪打,化解险恶环境,战胜困难重重。不顾艰辛,冒险西行,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千姿百态的飞天、圣洁安详的菩萨、载歌载舞的伎乐、繁花似锦的图案以及精美绝伦的彩塑,浩浩荡荡的商队,画中的瑞兽仙禽,以及浓烈的色彩,飞逸的线条里都蕴含着崇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北魏时期莫高窟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褒扬九色鹿的美丽善良与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高尚品德,谴责背信弃义、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卑劣行径。北周时期营造的莫高窟第290窟窟顶东披,绘有一只正在哺乳的山羊。山羊静默站立,耐心为小羊哺乳。小羊跪在地上,正在仰头吮吸乳汁。古代画匠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向人传达 “母慈子孝”的观念——父母对子女的奉献和抚养,是为本能,并未索求子女回报。只是为人子女者,应像小羊一样怀有跪乳之恩。
敦煌壁画见证了自两汉以后从分裂割据,继而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而臻于大唐鼎盛,又从巅峰走向式微的重要时期。从4世纪一直到14世纪,从北魏到元十个朝代,莫高窟连续开凿,造像不止,形成了长1680米的石窟群落。如果把敦煌壁画连接成1米高的画廊,足足可以延绵50公里,堪称地球上最大的古代美术博物馆。其年代之久远,规模之浩大,延续之完整,举国绝有,盖世无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美术的巅峰期,而恰恰这个时期存留下来的绘画、雕塑作品最为稀缺。敦煌保存了东汉之后、宋代以前(即4至11世纪)丰富的绘画真迹和彩塑,为世界各国博物馆所罕见。敦煌无名艺术家留下的色彩新鲜、构图大胆的作品,弥补了中国美术史的巨大空白。
这里保存了中国画瑰丽的色彩和精美的线条,有许多久已失传的古代绘画技艺。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折芦描、兰叶描、行云流水描在莫高窟比比皆是。尤其在人物画中,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被敦煌画工运用得出神入化、酣畅淋漓,而且线条浑厚有力,变化丰富。更让西方美术家和艺术家们感到吃惊的是,早在1500多年前,敦煌北朝石窟中就已经出现了与西方现代派很接近的绘画风格。敦煌壁画由此成为现代派画家借鉴的对象之一。敦煌壁画,不仅留存着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遗迹,同时还涵养人类文化创新发展的梦想。
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广为传颂的经典形象。舞者左手高扬按弦,右手反弹拨弦,富有质感的纤腰与丰隆的胸、臀形成画面的中心,构成标准的“三围”起伏曲线。左足踏地,右足惜腿反弹,身材前倾的大弓形与大趾上翘相应合,仿佛能感到神经与肌肉之间形成的张力。特别是拍打着激越欢快节拍的上翘大趾,使画面整体的韵律与节奏更加连贯。敦煌壁画中无论是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飞天,还是侍女、供养人等相关女性形象,临摹的过程就是感受美的过程。这些敦煌壁画艺术作品不仅仅体现了辛勤劳作和睿智典雅的日常生活中女性形象,也体现了很多在艺术生活中能歌善舞、风姿翩翩的最美丽的艺术形象,她们姿态生动,造型优美,无论是华丽的服饰,还是曼妙的舞姿,都展现了她们在身心解放后最美丽的形象。
敦煌壁画的每铺画面,看起来是凝固的,但展开品读,就发现其立意、构图、描线、着色奔放着生命的活力。涟漪微荡的池中,莲蕾初放;小鹿在池边饮水,在林中飞奔;山间结有草庐,僧人盘膝打坐、静心修行……这样一派生机勃勃而又宁静和谐的景象,穿越千年风沙,其依然光彩熠熠地映印岀不同时代的人间气息,处处体现着现实世界的家国情怀。外部荒凉干旱的大漠沙碛,而在文殊变和普贤变的窟内壁画中,所绘文殊和普贤菩萨风光秀丽的五台山和峨眉山道场,反映出远在西域边塞的瓜州、沙州居民对中原山河的向往和热爱。盈盈绿水于租税重压下的农民和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役人而言,是一种实质性的安慰。
凝视因为岁月和水分的侵蚀而褪去色彩的华盖和莲花座,我感叹古人上彩的耐心和执着。临摹实践中才体会到,看似薄如蝉翼的颜料实则经过精心的覆盖,线描、晕染、着色、调整、提线,一遍一遍,一次一次,才能让画面活起来。老师曾经说临摹好教煌艺术,一要有基本造型能力;二要有中国传统线描的硬功夫,十八描不一定样样通畅,但其中常用的几种描法,定要过关。无论遇到多长的线条,描起来均匀,自如,一口气拉到底;三要有美的感觉、美的趣味、美的享受;四要勤奋有恒心,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
半生品读感悟敦煌艺术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我希望在精心勤勉的临摹中,能成为一个敦煌艺术的民间传播人。
2012年8月1日发行的《丝绸之路》邮票小型张“交流”
2020年9月26日发行的《莫高窟》特种邮票,北魏释迦禅定像
2020年9月26日发行的《莫高窟》特种邮票,北魏影塑飞天
2015年8月25日发行的圆形个性化邮票《飞天》,附票上有篆字“飞天”
1994年7月16日发行《敦煌壁画》(第五组)特种邮票,“唐·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极限明信片中的敦煌
□ 文/公孙欠谀
一次偶然,让我恢复了中断近20年的集邮。
2015年,邮政部门发行了一枚圆形个性化邮票,这是一枚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附票上还有两个篆字“飞天”。在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圆形邮票不多,这枚邮票打通了我心里潜藏着的对敦煌文化的膜拜和真心喜欢。于是,我回家开始寻找那些尘封多年的邮品,又再次把邮票上的敦煌重新做了梳理。
对于敦煌文化的展示不止有邮票,大多伴随“敦煌”两个字出现的场景,石窟壁画是其一,沙漠骆驼是其二,但真正的敦煌远远不止于此。敦煌真正的价值一直没有挖掘完毕,可以是诗画,也可以是音乐;可以是民生,也可以是神话。更重要的是,敦煌是一种精神源泉,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可以在敦煌这座宝库中寻找不同文化元素和精神依存,而我对敦煌最直接的依存就是来自邮票,在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直接以敦煌为题材或者选择敦煌作品作主图的邮票就有十几套,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有的时候还会集中出现,在同类选题中始终保持第一。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邮政部门就连续发行过五组《伟大的祖国》邮票,有两组取材于敦煌壁画,其中就有“飞天”。我开始集邮收集到的第一批邮票中就有几枚敦煌壁画。那个系列邮票中还有建设成就和出土文物,敦煌壁画在其中占比最大,足见其分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敦煌壁画大多是以主图的方式展现,有1979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的飞天图;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的古装飞天图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现代飞天图。从1987年到1996年十年间,就以《敦煌壁画》主题发行过六套邮票,共计27枚。2012年《丝绸之路》邮票小型张背景就是反弹琵琶图。
2020年9月26日发行的《莫高窟》特种邮票,是最近的一次敦煌题材登上邮票,也是第一次用雕塑在邮票上反映敦煌艺术,5枚邮票分别是北魏释迦禅定像、北魏影塑飞天、西魏佛菩萨像、唐菩萨坐像、盛唐释迦佛一铺。选材于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槃事迹,手法写实,不避讳雕塑在历经千年的自然与人为损毁的残缺,突出主体,又兼顾陪体和周围环境的完整性,融入佛事场景,佛像逼真传神;注重光影效果,色彩浓艳不俗,立体感极强,栩栩如生。
单从邮票选题和主图上看,敦煌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提供给设计师太多的创作灵感;敦煌艺术作为国之瑰宝,可以预见,还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在邮票中展现。
极限明信片
用一枚普通的美术明信片在图案面加贴一枚与图案相近似的邮票,加盖相关邮戳即为完成(例如:敦煌主图邮票贴在与主图相似的明信片图案面上,加盖“敦煌”邮戳)。极限明信片集邮票、明信片、邮戳为一体,有制作人二次创作的智慧,具有观赏性、收藏性、研究性、资料性和创造性。极限明信片也是国际邮联认可的可供研究与展出的“极限类”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