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09-11-18

 

钱学森的焦虑:创新

 

话匣子topic · 黄晓阳

 

痛别“两弹一星”元勋、“一人能敌五个师” 、孤独的天才、国宝级大师钱学森,我们感喟一代大师的不朽,更为这些年我国自然、社会科学界缺乏世界大师级学术带头人、科研创新成果的极度匮乏而担忧。早在2006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老时,钱老对我国高新科技研究缺乏创新型大师人才培养机制、长期缺乏创新发明成果就表示过深切的焦虑、担忧,而今聊起钱老的焦虑,重拾创新如何不缺失的沉重话题,绝对不是多余的话。

 

回首民国以来,我国也曾产生过科研、学界、思想界世界名人,并且多是大师级杰出风云人物:于右任、梁实秋、钱穆、李叔同、林语堂、胡适、梁思成、吴稚晖、丰子恺、茅以升、朱自清、徐悲鸿、林徽因……,他们不但学识渊博、各领风骚,而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以个性化的独立人格、学识、经典思想,构成了当时及后人对他们价值的认可,好不风流,好不潇洒。物换星移,当今我们在世界科技、人文界的大师级人物屈指可数,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创新中,顶尖级成果更是难得一见。没有原创,没有个性化独创成果,要跻身世界尖端科研领域,产生普世影响,奢望诺贝尔奖,不吝天方夜潭。

 

钱老早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时,宽松自由、个性突出的人文学术环境,学术争鸣、大胆怀疑、异想天开的科学实验在美国,几乎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学术观点不保密、不封锁,争辩激烈,“good idea”是公众嘉许认可的科学探索勇气。正如钱老的见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须臾不可分离。由此,钱老才有建立高速空气动力的“卡门—钱近似”公式、独立完成薄壳体稳定性研究成果,归国后他关于火箭导弹等工程控制学、系统工程理论的创新成就和超前思想,铸就了“两弹一星”的硕果。让钱老齿冷的是,由于学术门户之见,或者“性智”甚高而“情智”匮乏,“量智”奇缺者在科研领域不乏其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搭界、现代科学与艺术思维的割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人为划分,都使科研、学界附庸、“中庸”的浮华习气日渐盛行,独立思考、个性创新、挑战权威、不惧成说的创新理念则日渐式微,复合型人才和前沿学科的领军人物自然就寥若晨星了。也有个别例外,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陈景润,痴迷“歌德巴赫猜想”,曾经点燃了无数莘莘学子的数学探索好奇欲望,但多数时候,我们缺少恒久的个性创新动力,科研机制缺乏鼓励创新进取的不懈勇气,科研学人唯命是从,缺乏 “虽千万人吾往矣”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为科学而献身的胆识和蔡元培倡导的“尚自然、展个性”特立独行思想。于是,一些抄袭剽窃、学风官僚化、单打独斗等为真正科学精神所诟病的积弊,难以净化自由独创的科学风气,阻挡了我们不断创新的前行脚步,拉远了我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基于科研现状,创新是钱老的焦虑,长期平均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个性驯服,使个性化、差异化、创新型思维成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有形无形的桎梏,原创型、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容易被视为另类,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就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简单的摹仿、机械的复制使科研思维走向过度同一,教育环境缺少欧美、以色列学界那种争辩、诘难、怀疑精神氛围,社会用人机制也习惯于“服从”和随大流。最近几年,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仅袁隆平、王选、王永志、李振声是1949年以后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师级科研学术带头人,大师的奇缺映证了科研创新活力的严重不足。每当我们陶醉于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高锟等外籍华人的诺贝尔情结,折射出的是我们对诺贝尔奖的持续关注和既迷爱又黯然神伤的复杂情感。

 

缺乏个性化创新,科研成果自然就难以转化为高效的现实生产力、持续的创造动力,也难以激活全社会对科学技术、思想学术的独立探索钻研勇气,难以聚合无尽的前行源泉。我们现在风靡海外的“中国制造”其实就是从事世界经济、科技大分工中的底端加工。“板凳坐得十年冷”、“十年磨一剑”,把我们独到的前沿科研成果、创造发明、新颖思想转化为全球共享、普世受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中国制造”而为“中国创造”,真正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自觉科学理性精神,在创新之路上才会产生一批贡献力和影响力巨大、钱学森似的世界顶尖级大师、学科带头人,真的希望创新活力长在、慰籍钱老的在天之灵。

 

 

 

袁伟民的“爆料”爆出了什么

 

体育漫谈sport · 易芳

 

——“高层内幕:袁伟民坦述仕途心路;客观记载:重大事件历史真相;精彩解读:奥运亚运指挥谋略;实话实说:兴奋剂、申奥、假球、足球。”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袁伟民与体育风云》。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有点“内容”的书,不然,也就够不上“风云”的资格了。事实上,这本书也的确掀起了一些风云和波澜,风云事件中的当事人有沉默,也有跳出来回应与争辩。书中内容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和关注,由此至少看出一点,中国人对中国体育中的各种事儿,其实的确知道的很少。

 

笔者读了一下其中的具体内容,其实包括中国田径及马家军的兴奋剂内幕,周继红到底有多霸道,中国女排假球风波始末,中国高官如何痛骂中国足球,何振良并没有那么大的丰功伟绩……个个都可以成为爆炸性话题,每一个事件单拎出来,都可以制造不小的影响。的确如媒体所言,这是一本充满“爆料”的书。有些人说,袁伟民不厚道,退都已经退下来了,临了临了,还搞什么“爆料”这一套,实在有点晚节不保。

 

笔者却认为,中国人怎么老是搞错重点?退不退下来、爆不爆料、晚节保不保都不是重点,袁伟民出书,是赚点钱花还是沽名钓誉还是真正的挺身而出说实话,这事儿本身也不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重点,袁伟民他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厚道,那也是人家自己的事,法律范围内允许。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是,这些体育风云人与事,到底告诉了我们多少真相。

 

为何当年马家军可以让中国突然在田径项目上获得历史性突破,又何以突然成绩一落千丈一蹶不振?为何中国跳水队田亮走后男子十米台后继无人内部疑云重重,周继红何许人也,她一人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北京两次申办奥运背后到底凝聚了多少力量和努力,又有多少国际运作和多么大量的工作在支撑,其具体流程和背后故事所隐藏的奥运模式我们到底读懂了多少?中国体育到底和国家政治、经济层面挂着多少层钩子?

 

知道了这些真相,才可能从中渐渐了解中国体育的真实现状,以及中国体育存在的各类核心问题。中国体育是不是果然只有“已经成为体育大国强国”这一面这么简单,中国体育是不是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就能获得长期的良性循环发展了。在这个世界上,真相有时是最难获得的一样东西,而在中国,我们所能得到的体育真相,又更少之又少。或者说,中国人对于体育的需求,从来就不包括真相这一项。在中国,体育只要是荣誉的象征就好了,体育能赢就好了,充其量体育再起个全民健身的作用也就行了。而实际上笔者在以前的漫谈中已经阐述过,体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锻炼与游戏,而是一个国家重要而庞大的产业链条。要想这根链条起到应有的正面作用,我们所关注的,就必须不再只是最表面的那些繁花锦簇。

 

袁伟民的爆料,不管爆了些什么,也先将真假成份有多少放在一边不谈,至少,这份将体育真相交付世人的最终结果,是值得赞赏的。还有,袁伟民的这次爆料其实爆出了中国一向以来对于体育真相挖掘的缺失和淡漠,这是一个提醒,也是需要我们反省和思考的。

 

袁伟民爆的不是料,是一剂良药。

 

 

 

我的前世与今生

 

城里城外emotion · 孙林洁

 

曾经不止一次地揣度我的前世,一直固执地认为应该是那种在海棠低户、芭蕉庭院,终日吟诗填词、弄玉吹箫的闲情女子,并且很是神往。

 

不久前,远方的朋友发来一个测试游戏--测测你的前世今生,怀着几许好奇、几分期待,按照提示输入出生年月日和姓氏、性别,一敲回车键:“你的前世是美国女间谍,曾用各种化名周游世界,并和心爱的人开了一间间谍学校”几行石破天惊的字让我瞠目结舌,女间谍!不可能吧,在我的揣度中,可是从来想也没想过,同事们也都跟着打趣。

 

打趣归打趣,事后细细想来,也许真的有这个可能,身为女间谍的前世也为我今生的一些行为找到了些许理由。

 

最能印证我前世的当属参加行里组织拓展训练时的“杀人游戏”了。游戏源于网络,规则是这样的:发给每人一张扑克牌,其中有一张大王代表警察,五张黑桃代表杀手,其余为红桃、方片,代表市民,拿到牌知道自己的身份后将牌藏好,当教练宣布“天黑请闭眼”时,所有的人都闭上眼睛,这时“杀手”睁开眼睛,指出要“杀”的人,然后闭上眼睛,“警察”睁开眼睛,指认“杀手”,如果错指就失去一次“除暴安良”的机会,随后所有人睁开眼睛,“杀手”所指的人退出游戏,其余人指认出三个“凶手”,三个“凶手”为自己辩护,然后通过举手表决,得票最高的人退出游戏,如此循环,“杀手”和“市民”哪一方剩下的人多哪一方获胜。谁也没有想到,在四个“杀手”均被“杀”掉之后,我这一个“女杀手”以一对六,居然坚持到了最后。第二天,我已是“恶”名远扬,所有参加训练的人,都知道了我的“事迹”,一见面就问“听说你把20个人都杀了?”“你怎么能隐藏那么深?”冤啊!三十几年的英名就这样毁于一旦。可是回过神来一想,前世作为间谍,并且开办间谍学校的我,这样的游戏岂不是小菜一碟?真的不像是故意的,是天助耶!

 

对于外国电影的好恶也因此找到了根由,一般的外国片都引不起我的重视,独独对特工一类的片子大感兴趣,常常是在CCTV6的《佳片有约》中一看就是大半夜。最值得庆幸的是,也许是因为前世不一样的经历,我对事物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还算较强,写起东西来可是大有裨益。

 

前世今生说了一大堆,其实我清楚地知道,以上种种,只不过是我那爱联想的毛病又在作怪,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哪能相信什么前世之说。可是,我偶尔还是忍不住会偷偷地想--如果,如果我的前世真是间谍,那该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潇洒风光?!(建行山西省晋城分行)

 

 

 

瞬间moment ·老银行器具

 

 

 

 天平

 

钱庄和老银行早期称取银两使用的天平。底座为红木木箱,分上下两层抽屉。下层抽屉用于放置砝码,铁质支架和铜盘可收起放入上层抽屉内。使用时有两个木质圆盘垫放于铜盘底下,以在盛放银两和砝码时,保持铜盘平稳。砝码共有7枚,最大2000,最小50,最大称取重量为4050。老银行服务较注重体现人性化,在进行金银等贵重金属兑换等业务时,常根据客户要求采取上门服务,故该天平可拆卸式的设计也极为便携实用。

 

银行博物馆供图

 

 

 

COT 报告:制度建设与投资分析的利器

 

聊书斋chatting · 益智

 

两年前,我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推荐了一本名为“Trade Stock and Commodities with the InsidersSecrets of the COT Report”的书,作为中大经济研究院译丛的首发,此书作者拉瑞*威廉姆斯,就是证券技术分析中著名的“威廉指标(W&R)”的创始人,国际证券投资分析大师。今年3月中译本出版后,市场反应不错,9月份就收到了再版重印的通知。

 

热销的原因并非偶然,1962630CFTC公布了第一份正式的COT报告。这份提供了13种农产品期货数据的报告在当时被认为是“在为公众提供期货操作最新数据的政策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公布报告最初的做法是在每月11日或12日公布上个月月底的数据,其后在公布频率及公布内容上做不断的完善,以便更好地将期货市场的信息告知公众。COT制度在维护市场三公原则上贡献良多,而该制度在我国尚未实施,未来发展的空间应该很大。威廉姆斯则借助制度的力量,运用其炉火纯青的分析技术,在COT报告的基础上发明了COT指标,以此作为行情判断的利器。

 

按照威廉姆斯的看法,在当今市场中,存在三类主要的交易群体——套期保值者或者说商业头寸交易者、大户(大的投机商)和散户(小的投机商)。由于市场对三类交易群体来说功能是不同的,所以尽管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做法却是截然不同的。

 

投机商在买进一张合约时希望价格上涨,在卖出一张合约时希望价格下跌。投机商的目的是低买高卖,赚取价差利润。而对做套期保值的机构则不是这样,需求方想在低价位买进产品,而供应方想在高价位卖出产品。套期保值者的目的是希望在一定范围内锁定他们将要买卖的商品、货币或者正在交易的金融证券的价格。

 

投机商是趋势追随者,而套期保值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投资者对于市场的态度。因此,套期保值者(即商业头寸交易者)的动向,往往是在包括股票、期货等各类市场上获取盈利的领先指标。

 

威廉姆斯在《与狼共舞》一书中,第一次揭开了这样一个秘密,市场中的超级机构,通过其买卖行为,影响着商品交易的未来走势。这样的超级机构,就是所谓的“商业头寸交易者”。这些如同巨鳄般在资本市场中潜行的“聪明资金”,往往暗示了市场的踪迹。威廉姆斯追踪这些聪明的资本30余年,观察其每天的一举一动,从而提炼出“交易员持仓报告(COT)”这一概念。布林线指标的发明人约翰·布林格对威廉姆斯的这一创新由衷地赞赏,他说:“大资本之所以是大资本,在于它同时也是聪明的资本。因此,大资本交易者的行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这也是拉瑞·威廉姆斯在本书中要教给我们的精华所在,交易员持仓报告的作用,是每个交易员好奇的话题之一,但是极少数人真正知道其中的奥妙,而拉瑞·威廉姆斯就是这极少数人之一。”

 

威廉姆斯在该书中通过原油期货的案例,来说明交易员持仓报告所分析的商业头寸交易者,对市场的影响力——2004年爆发的能源危机,其实早在2003年中期就埋下了伏笔,2003年中期商业头寸交易者买入了大量的原油合约,同时交易员持仓报告指数也上升到100%,这些数据表明,在此后三年中原油的最大的上涨行情并非没有依据……这轮大涨行情的确是个大餐,而商业头寸交易者制造了这轮行情……商业头寸交易者告诉市场,至少告诉了阅读交易员持仓报告数据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

 

通过商业头寸交易者在股指、原油、黄金、白银、大豆等各类市场上的持仓分析,作者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稳定盈利的种种蛛丝马迹。持仓量,就像在泳池中的泳者。在投机行当里,当大家都在池中的时候,市场可能更接近转折点,通常会下跌;同样,当池中没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好的入市机会。

 

书中这种形象化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正是威廉姆斯历年实战的结晶。威廉姆斯多年来正是依靠着与这种“聪明资金”共进退,而在资本市场中长袖善舞。遵照这一方法,威廉姆斯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使1万美元增值到110美元!这一纪录,迄今无人打破。

 

 

 

金融领地的“驯马师”

 

天白说story · 俞天白

 

外汇,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而言,始终是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随着上海“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时期的到来,上海外汇调剂市场,也因这种“驯马师”的诞生而闪烁着当代冒险家的光泽,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位“驯马师”叫汪德顺。他原是教师,20世纪六十年代跨入金融界。先搞行政,人事、办公室、宣传工作,上海外汇管理局一成立,他就从人民银行转了过来,1988年年初,组织上决定成立调剂中心时就让他来筹备。那时候,上海市的外汇调剂已经走过两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19817月,在实行外汇留成的基础上,允许企业和企业间自找对象的调剂。1986年以后,外商在上海投资规模逐步扩展了,外汇供求平衡,成了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决定》成了一剂催化剂,将外汇调剂推到了第二阶段。同年116,外商投资企业间平衡外汇的机构应运而生,“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调剂中心”成立。1988年初,国家决定对部分外资企业实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试点,扩大留成比例,并允许进入外汇调剂市场。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汇调剂的规定》也随之颁布。看来,到了这一步,外汇调剂的手段需要有一个新突破了。这可是一个参照国外货币、证券市场有益经验,规范化、制度化的外汇公开市场,不仅仅是突破,而是质的飞跃,因为是“公开”,而不是仅在国内企业之间或者外商投资企业之间自找对象,相对封闭的纯属内部的调剂市场。

 

这可是大胆的,带有风险性的一步!既然一切货币都具有商品共有的属性,那么,让交易双方在明码标价的前提下以竞价买卖方式进行,使外汇价格随行就市,按市场供求规律自行浮动,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具有金融知识者一眼便能看出其危险性:外汇,这匹野马,而且是超级野马,在经济领域内神经一向是最敏感的。不说别的,就说中国是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旦公开实施这一办法,国际上会采取什么相应的行动呢?在国内,外汇一向有明与暗的两种价格,这个市场一旦公开,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诸如此类,都是没有先例可循而且很难预测的……

 

拥有自学财经管理大专毕业生资格的汪德顺,双手始终捏着一把汗。但他不想退缩。上海,曾经是远东和中国的金融中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领导决心大,工作人员的素质也非同一般;而上海这么多的外贸企业、外资、合资企业,他们的市场观念,来自于世界性的经济市场,他们渴望的是这种市场为他们扩大驰骋的边际!

 

汪德顺他们一头扑了进去。他们是冒险家,但不莽撞。他们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寻找正式场地的同时,自4月中旬开始试行交易,让统一的上海外汇调剂市场经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让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相互调剂,打破内外间隔,将调剂价格全面放开。他们做得十分谨慎,使这阶段性的交易方式,以客户“自找对象”到调剂中心办理登记手续为主。这种交易,比前两个交易跨进了一步,但价格的弹性依然很低。主要为了等待时机的进一步成熟。在成都举行的全国调剂工作会议上,他们趁机放出风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措词上,还留了一手,不说已经上马,“还只是一种设想”。

 

会场上出现的反响是强烈的。反对者却占了多数,他们听取了各种不同意见,然后详尽地阐述上海建立这个市场的种种条件,结论是:不说其他,仅从上海形象上来考虑,也应该率先搞起来。挑挑选选的,终于确定了“中一大楼”,即北京东路270号,原中一信托公司的旧址,择日开张,跨出了第一步。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详情咨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