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翻看满洲里——一个因铁路而生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0-10-20

     每一座城市都有他的基因,满洲里也不例外。它设立商埠的历史已有一百余年。满洲里是俄国人的发明,俄语为满洲里亚,意为:由此进入中国东北地区。1901年,由俄国人修建的东清铁路在这里建站,因此满洲里因铁路而生,因进入中国首站而名……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翻看这座城市,在浓浓的俄罗斯风情下,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的独特文化……

    在满洲里,有一种声音昼夜不息,这种火车的汽笛声成了这个城市的背景音乐。纵贯的铁路线将小城分为南北两部分。站在跨线天桥上俯视这座小城,明亮与灰暗、喧哗与沉静、流动与凝固在铁路线的南北泾渭分明,恍如两个世界。从跨线天桥看下去,满载着原油、木材的火车从俄罗斯方向源源不断地驶来,小山一样合抱粗的木材堆积在宽窄不同的铁轨间。作为亚欧第一大陆桥上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满洲里承担了中俄贸易70%的陆路运输任务,是国内最大的陆路口岸。

    从跨线天桥南下来到火车站,深灰色的火车新站高大气派,旁边一座乳白色的欧式小楼是老站旧址,小楼门厅下挂着一个铜牌:毛泽东首访苏联途径满洲里视察旧址1949129,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的专列就是从这里换乘苏联专列抵达莫斯科的。由于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影响以及满洲里的特殊地理位置,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满洲里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联系的交通线,被誉为红色的国际桥梁,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及其子女、烈士的后代,都是在国际交通线的护送下,由这里出入中苏边境的。骄人的红色史实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满洲里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一条铁路,把满洲里分成南北两部分,道南是旧城,整个城区颜色灰暗,既有一栋栋散落的木刻楞,也有已超过100多年历史的石头房子,还有破旧的教堂……这些老房子大多是俄国人建造,日本人也住过。解放后的住户大多为铁路局职工,现在为几家合住。而道北,是一个崭新的满洲里,明亮的欧式建筑,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做生意的中国人讲着俄语……有人说过,中国人到了满洲里,就像到了俄罗斯,而俄罗斯人到了满洲里,就像到了家。这个因中俄铁路孕育而生的城市,注定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要因为这条铁路而打上深深的俄罗斯烙印。

   

每天,满载着原油、木材的火车都会从俄罗斯方向源源不断地驶来。余江灏/图

在满洲里道北休闲、旅游、购物的俄罗斯人。谢有福/图

 

    火车站以南是满洲里的老城区,这里与城北仿佛相隔一个世纪,整个城区颜色灰暗,一栋栋散落的木刻楞形成了一片俄罗斯建筑群。这里的木刻楞除了结实的骨架外,破旧、寥落,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但靠近它只要潜心驻足、细细品味,仿佛能嗅到原木的清香。敲开一家住户,仔细研究屋内结构,宽厚的实木地板、修长高深的窗户,还保留着俄式建筑风格。主人说,这些屋子都有百年历史了,是当年《东清密约》签订后,沙俄修筑铁路时建造的,解放后就分给了铁路职工。这栋房子由六家分住,房改后分属了个人。难怪,每栋木刻楞的各个方向都开了门。由于暖气、煤气等配套设施跟不上,不少人都迁了新居,很多木刻楞就租给了打工者,所以破败得厉害。几乎所有的木刻楞上都挂着一块政府保护性建筑的牌子,但显然没有经过修缮,特别是门前做储藏室的小木屋,东倒西歪,几乎坍塌。

    离这片木刻楞不远,是满洲里俱乐部、谢拉菲姆教堂,颇具哥特风格的满洲里博物馆也在这附近。值得一提的是满洲里博物馆曾是满洲里市政府旧址,解放后曾作为铁道医院,后来改做博物馆。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曾经是满洲里旧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博物馆里的展物几乎都搬到中苏街上了,里面空空如也,但从那些空阔的回廊、精细的雕工、高大的门窗、严整的线条上,还是可以欣赏到俄罗斯建筑的气势与威严。

谢拉菲姆教堂。

留存到现在的木刻楞。成冬梅/图

    在博物馆的西南面,有一座石头围起来的建筑,四角设有木制岗楼,这是沙俄监狱旧址,因为院墙、院内楼房均为石头砌筑,又称石头楼。这座监狱修建于1903年,是东清铁路通车后,沙俄政府为维护在满洲里的各种利益修建的。据说刘少奇曾被关押在这里,但无从考证。1932年,日军侵占满洲里后,这里成为迫害中国抗日志士和老百姓的魔窟。这个不大的监狱,监舍、重监舍、水牢、审讯室、审判庭一应俱全,监舍里阴暗潮湿,审讯室里挂满了刑具,可以想象出当年占领者的残暴。

    在满洲里开埠的100余年间,各色人物相续登场。沙俄曾经在此拥有政治、经济、司法大权,在中国的领土上主宰着满洲里的命运,于1903年修建的满洲里监狱就是例证。日本人也使用过这座监狱,在监狱内的展室里,还有一张日本领事馆的图片。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博物馆后院,堆砌了不少犹太人的墓碑残物,这些墓碑有俄文、希伯来文。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为了躲避迫害犹太人狂潮,上百万犹太人沿着西伯利亚铁路逃到满洲里,然后碾转到哈尔滨、青岛、上海等地,其中数千人留在了这里。这些精明的犹太人抓住铁路及铁路带来的商机,在商业上取得大面积成功。

监狱沙俄时期的忏悔墙。

 

早期日本驻满洲里领事馆照片。

 

犹太人墓碑。李莉/图

    当我们远远地看到满洲里铁道以南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石头房子时,心头的感觉突然五味杂陈。好的建筑真是首无言的诗,它矗立在那里就能不动声色地述说历史。走近石头房子突然发现里面居然住着人,一位和蔼的中年妇女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热情地引我们到她居住的石头房里看看,并一再解释她不是房屋的主人,这是她花100元租下来的,她是从外地来满洲里打工的。并说这一幢石头房子被分割成四间,分别住着四户人家。没想到住在这里真好,经常有人来拍照参观,都快成旅游景点了。进得门来才发现房屋真高啊,墙壁斑驳,木地板早已是坑洼不平,但仍可见清晰美丽的木纹,估计都是些上好的水曲柳,屋角的灶台旁有些劈柴和炉灰。窄窄的窗是双层玻璃,狭长的窗台上放了几坛花草,一下子就为居室添色不少。我们问她在冬天冷不冷,她说这屋里有火墙和热炕,自然是不冷的,还强调说老房子真是好啊!冬暖夏凉的,很舒服。

    发现谢拉菲姆教堂纯属偶然,我们转完了道南的石头房子,一眼就看见紧锁着大门的满洲里俱乐部,因无法进入只得遗憾地继续往东走,突然看到一栋式样别致的木刻楞房,它比一般的木屋要大得多,漆着杏黄的颜色,浅绿的门和窗,砖红色的木瓦,似乎和常见的木刻楞并无二制。绕过那被虫子蛀满空洞的老柳树,突然发现这座建筑仿佛被嫁接了一样,有半边房子是新建的砖房,上书游乐馆的铜牌,赫然醒目。看!这里有介绍!同伴拨拉开杂草,指着那半边老屋。我们忙上前观看,才知道这里是唯一遗存下来只有半扇的谢拉菲姆教堂,现在成了铁路职工俱乐部的游乐馆。不知是经营不善还是不对外开放,这里人迹罕至,荒草没径,仿佛被世人遗忘。

    在一阵阵火车的汽笛声中,在如潮的人流中,仔细品味满洲里三个字,这个名字几乎诠释了满洲里的历史:因为中俄铁路的修建,而有了满洲里火车站,因为有了满洲里火车站,才有了至今还有近四分之三人口以铁路为生的满洲里市,那个古老的意为旺盛的泉水、蒙语里叫做霍勒金布拉格的草原牧场,才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逐渐被人们淡忘。

 

编辑手记

    7月中旬,客户版撰稿人会议在内蒙海拉尔召开。由于修路采风线路临时变化,与会者有幸去了中俄边贸重镇——满洲里。领导交待,要给大家布置一篇采风的命题作文,所以编辑部把题目定为:《到达满洲里后……

    在广垠的大草原上紧赶,连午饭都是在车上吃的方便食品,这样,到达满洲里已经是下午四点,满打满算,天黑前只有三个小时!大家顾不上七个小时旅途的疲劳,迅速消失在满洲里中苏街的人流中。

    编辑部对一个月后将交来的作业质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正如撰稿人在事后总结的,满洲里之行最大的遗憾,是对这个城市没有一个整体、深入、系统的了解,也没有提前做功课,目的性不强……

    三小时的采风考验了撰稿人的新闻操作能力、编辑部对临时动议的策划能力以及最后的编辑能力。

    所幸,部分撰稿人撇开了满洲里浮华的表面,直奔老城,去发现这个城市的历史脉落,希望在那里寻找、发现这个城市的厚度和广度。

    编辑部收到作业后,决定用最为简单的逻辑,呈现大家看到和了解到的满洲里的昨天和今天。这些文字和图片集合了大家的视点和关注度,或许片面,或许浮光掠影,却是那时那刻最真实的感知和新闻操作水平。

    今后的撰稿人会议一定还会有作业,这次满洲里之行算是一次尝试和探索。

 本版文字/李莉、成冬梅、程翔、公孙欠谀、王浩民

 

附件下载:
4-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