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保增长”莫忘“再平衡”

发布时间:2011-11-30

 刘杉

    时至年底,全球经济面临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再平衡,还是促进增长,成为各国政府紧迫选择。

    考虑到政治周期因素,2012年一些国家进行大选或换届,因而促进增长或成为政治家们的首要选项。这几年经济发展轨迹显示,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伴随着紧缩和衰退,各国领袖们虽然曾就再平衡达成共识,但刺激增长,同样是他们无法放弃的政策选择。如何在再平衡保增长之间达成平衡,是一个政治难题,两个政策目标之间,没有最优,只有次优。

    中国经济在2009年使用极度宽松政策保增长后,导致经济结构更加失衡、通货膨胀加剧,资产泡沫严重,进而减缓了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但外需持续下降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反通胀不得不加速人民币升值,这使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在新一轮宏观调控后取得一定进展。

    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下滑趋势,但总体看,经济放缓还是政策调控的结果。汇丰银行发布的1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大幅下跌至48,创下自20093月以来32个月新低,引起经济界人士震惊。但据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师屈宏斌分析,中小企业指数和就业指数并未低于50.导致PMI下降原因是外需下降,国内需求减少,受影响的主要是上游大企业。如果客观看,这种变化意味着经济调整见效,并不需要大惊小怪。当然,在房地产泡沫破裂,通胀受到抑制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已经变得相当重要。

    货币数据显示,再平衡取得一定效果。10月中国外汇占款负增长248.92亿元,为4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外汇占款负增长,意味着基础货币存量减少,通货膨胀压力正在消退。

    外汇占款负增长表象的背后是,贸易顺差逐步减少,资本外流增加。这些迹象表明,中国争取实现贸易收支平衡的努力已经达到效果。考虑到全球贸易在一定时期内都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中国出口快速增长几无可能,外汇占款负增长或预示着人民币升值周期即将结束。

    2005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在采用两种方法向均衡汇率靠拢,一是名义汇率升值,二是通货膨胀,前者意在加速人民币升值速度,后者意在减少升值空间。通货膨胀成为人民币减少名义升值的代价,而这个代价一度加剧中国经济失衡。现在看,困扰中国经济的顺差因素得到缓解,中国经济逐渐向健康方面发展。

    如果人民币升值周期结束,中国经济将出现新特点。

    特点一:经济低通胀低增长。此轮通货膨胀的短期因素是2009年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中长期因素是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超发。由于顺差一度持续扩大,外汇占款不断增加,致使基础货币增发严重,通胀压力不断增长。中国治理通胀的过程,实际就是减少外汇占款的过程。除了紧缩货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需依赖也是重要手段。外汇占款负增长,将使货币存量减少,依靠高投资和出口的增长不复存在,宏观经济进入依靠内需的缓慢增长时代。

    特点二:人民币资产重新定价。无论是房价高涨,还是艺术品、玉石等投资疯狂,其背后都是货币存量不断增发,推高价格预期所致。随着外汇占款负增长,货币存量增速得到抑制,推升资产价格的货币力量不复存在,资产品价格失去了上升动力。一旦先知先觉者竞相抛货,资产价格必然从高位回落,进而出现大幅调整局面。实际上,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并不重要,真正支撑地价和房价的货币因素消失后,即便取消限购,房地产价格仍然会向下调整。同时,泡沫严重的其他人民币资产也将大幅调整。

    特点三:人力替代资本成为增长动力。货币增发减少,资金供给紧张,资本密集型投资将受到抑制。同时,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向上移动。从增长角度看,以人力替代资本,或成为短期维持增长的重要手段,而劳动力需求增长,将导致人力成本增加,进一步推动工资上涨,而这将改变收入分配方式,经济增长红利向劳动要素倾斜。

    认识到中国经济出现的新特点,保增长就不可乱加码,宏观政策就不可过度放松。目前经济下滑,是宏观调控必然结果。在各界强调保增长过程中,货币政策不能急于放松,政府改革不能迟缓,再平衡也不该中断。维持一个稳定有序的慢增长,比一哄而上的强劲增长要有价值,更能持续。

    当然,政策微调已在进行中,财政政策可以相对积极,但着力点应在减税,而不是扩大支出。货币政策只能回归中性,不可急于再宽松。(作者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经济学博士)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