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从《十三钗》与《龙门》“兄弟阋墙”说开去

发布时间:2012-04-25

江连锋

    1997年年末上映的一部名为《甲方乙方》的电影,正式拉开了中国贺岁电影的序幕。这部纯粹娱乐的喜剧电影赚取了3600万元的票房。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电影得到了长足发展,贺岁导演们也认识了票房,知道了商业。2004年,冯小刚为了避开《功夫》,让《天下无贼》提前到12月初上映,而那一年九月里上映的《十面埋伏》也是一个对手。第二年,陈凯歌用《无极》展开攻势,但最终沦为谁比谁更差劲。在《无极》的嘲笑声中,冯小刚又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古装大制作《夜宴》,并早早在9月上映,几个月后的贺岁档上演了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场岁末大PK的过程中,如何竞争成了问题。

    2011年年末,《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这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又激起观众的观影热潮。但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十三钗》和《龙门》都难称胜利者。《十三钗》投资6个亿,请来了国际巨星贝尔,新画面公司放出10亿元票房的卫星,但事实上该片在内地仅仅取得超6亿的票房;而《龙门》也投资巨大,是国内首部IMAX3D武侠巨制,又云集了李连杰等五大明星,上映之初也确立了超6亿的票房目标,最终勉强接近。

    《十三钗》和《龙门》的票房之所以不尽人意,与两者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无关系:影片尚未上映,《龙门》制片人于冬与《十三钗》制片人张伟平已经展开了骂战。两部大片史无前例地选择在同一天上映,正面对决的意味非常明显;双方有意无意地互唱对台戏。比如《十三钗》表示要提高最低限价引发争议,《龙门》则讨好市场表示绝不跟风;两者在营销宣传上,《龙门》方明确表示新年的时候看有喜剧特色的影片会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愉快。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从《十三钗》与《龙门》的双输结局联想到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目前,银行业同业竞争异常激烈,表现在:对重点优质客户的争夺可谓刺刀见红,对优秀人才的引进习惯于相互挖角,对网点的选址和布局常常互不相让,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热衷于你追我赶,对广告投放渠道的选择不约而同地相互扎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竞争有良性的,也不乏恶性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促进和加快金融改革发展,改善金融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恶性竞争则有百害而无一利。比如,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在业务指标的巨大压力下,不是从最基本的服务问题上做文章,而是剑走偏锋,选择盘外招,如急功近利地选择在季末年末花钱买存款冲时点。其结果是吊高了客户胃口,加大了银行的财务成本,恶化了金融生态,败坏了社会风气。再比如,出于竞争考虑,各家银行习惯于在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扎堆投放广告,但其效果却被这种扎堆行为大大冲淡。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四大银行同时在机场投放同一产品广告,请问受众到底会选择哪家银行?这时候投与不投有多大的差别呢?!

    事实证明,恶性竞争实不可取。其实,银行业之间的竞争绝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大家一定会长期共存而且在整个社会的金融资源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也一定都会维持较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错位经营、错位竞争成为必然。这要求银行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对客户、对市场、对业务的选择完全不必也根本无法贪大求全,我们当然主张、鼓励营销和服务过程中的坚持、坚守、坚定,对属于我们的业务领地一定要寸土必争,志在必胜。但参与竞争时一定要保持理性,一定要明确底线。对那些投入产出比例低、综合效益不明显的业务和客户,适当的放弃并非示弱,反而体现了勇气和智慧。

    很多时候,成全别人未必一定意味着牺牲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同业之间的竞争最好是惺惺相惜式的高手之间的较量,而不是无间道谍中谍式的勾心斗角。面对竞争,同业之间不妨少一些阴暗多一些阳光,少一些封闭多一些沟通,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清醒,少一些竞争多一些合作。果如此,同业之间的和谐发展、繁荣发展一定不再是梦想。(建行广东省分行)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