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职场“橡皮筋”

----——访建行广东省分行造价咨询中心陈艳

发布时间:2012-05-30

本报记者 张小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83年,误打误撞学了工科的陈艳被分配到了建行贵州省分行的建筑经济管理处。那时,建行还是计划经济下纯粹行使财政职能的银行,全国所有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款和贷款都要由建行负责实施财政和信贷监督,还要管理相当一部分更新改造资金。经过投资部、信贷部后,任何项目都要经过我们部门的同意才能付款,不存在竞争,我们的角色基本都是被动服务。在那个别人求自己多的体制环境下,和很多银行人一样,最初几年,陈艳经过了做事不用想太多,也不用加班的职业岁月。

    同样是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之后将改变陈艳职业命运的事情。当年四月,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建设银行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建行的财政行政职能就此彻底转变。

    80年代末,陈艳所处的建筑经济管理处,被边缘化了,昔日的工作单位变成了银桥房地产公司,由于职能的转型,人员也随之变动。总担心会被裁掉,裁掉以后出路在哪儿?所以自己就拼命学,考到了建行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

    其实,不仅对于陈艳,对于她的很多同事来说,这段时期都是非常难熬的经历。变化太剧烈了,很多人都吃不消。以前是别人求着自己办事,可才几年时间,不仅换位了,还眼看自己的饭碗就要不保,那种复杂的心情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最终,还是有人不得不离开。陈艳,则因为危机感激发出的能量,留了下来,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但这时,她又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1991年,刚有了女儿的陈艳想离开银桥。那时正是银桥的鼎盛时期,业务走向正轨。我自己又刚生完孩子,家庭、工作看似一切都很好。但陈艳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已经有过一次职场起落的她,对于安稳的现状,反而感到一丝不安。最终,陈艳不仅离开了银桥,甚至离开了贵州。

    “我跟我老公说,不想呆在贵州了。他以为我只是心血来潮说说而已,但没想到我真离开了。

    1995年,祖籍广东惠东的陈艳调入了建行广州市分行的建筑经济管理处。那时的她,已经脱离了贵州原籍,但是还不能落户广州。老公和孩子还在贵州生活,全家是否能够在广州团聚,还是重回老家,一切都是未知数。

    虽然改制只是短短几年内完成的,但是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却贯穿了陈艳之后近10年的职业生涯。以前的建行,是唯一的,但从90年代后期有了明显转变。市场需求催生出的造价咨询公司迅速抢滩,给建行造价咨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建行作为商业银行的角色加速转型,个人金融、公司业务,以及后来居上的中间业务都一一被迅速开拓,并成为主营业务创造利润,造价咨询业务似乎再次被推到了墙角。此时,陈艳再次果断考取了造价工程师资格和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内外压力中,她不得不迅速适应这种转型。尤其是2003年,《招标法》的出台,让造价咨询业务的市场化又往前迈进了一步。招标法出来之前,工程造价比较单一,还都是由国家政策来引导。这之后,统一改用工程量清算法,导致竞价机制改变很大。也就是工程造价按照工程量认定,但是单价是由投标方来确定的。这就要求投标方的清算清单要非常详细,否则的话会造成后期费用上涨引来纠纷。在市场的驱动下,陈艳和同事们完成了主动服务,还要去营销的角色转变。要知道,我们的测算指标是非常严格的,要以10元为单位,最后招标方都以我们的分段标准来做标版。

    建行股改上市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民众理财意识及需求的提高,各种金融业务迅速扩大。相比之下,造成价业务那时多是百万级别的工程,上千万的就算多了,数据并不抢眼的工程业务逐渐沉寂下来。就在陈艳以为自己会一直不慌不忙干到退休的时候。2008年,4万亿信贷资金的投放,让整个行业又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出现了井喷

    “工程投资规模成倍增长,上亿的工程也屡见不鲜,真的可以用飞跃来形容。”2008年之后,基建项目到达峰值,人到中年,突如其来的压力也让她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团队扩张后,刚入行的新人有些还看不明白图纸,白天的时间精力主要放在培养新人、解答问题上面。晚上回家才能干自己的活,那时我基本没有在凌晨1点之前睡过觉。时间长了,陈艳觉得心理和身体状态都不对。有段时间很浮躁,看到图纸就烦;而且年轻人问我问题,我得先想两分钟,才能回答上来。最糟糕的时候,陈艳甚至想过提前退休。但是,4万亿的投资总会用完,基建速度也不会一直都保持现在的状态,总会有慢下来的时候。想想这个,陈艳忍住了,没退休。

    “可是一旦慢下来,业务量也会随之减少,部门和你个人可能又会受到影响。

    “到时再说吧,这么远的问题,想早了也没用。

    记者的话: 

    陈艳的职场生涯几起几落,她自己的工作状态也像橡皮筋一样,时松时紧。起先她谈到从贵州撇下一切来到广州时我倍感诧异,但细回想她的经历,却会觉得似曾相识——就像每一个普通平凡的职场人一样,会在压力下紧紧自己,取得不错的成绩;也会在环境放松的时候随波逐流;偶有时候,还希望自己彻底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不同的是,有的人一生只会经历一种职业状态,而陈艳则全部经历过了。她服从了命运的安排,却又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附件下载:
3384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