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风物

发布时间:2013-02-27

西北偏北

 

西北偏北

羊马很黑

你饮酒落泪

西北偏北

把兰州喝醉

把兰州喝醉

你居无定所

姓马的母亲在喊你

 我的回回

我的心肺

什么麦加什么姐妹

什么让你难以入睡

河水的羊灯火的嘴

夜里唱过古兰经做过忏悔

谁的孤独像一把刀杀了黄河的水

杀了黄河的水

你五体投地

这孤独是谁

 

兰州拉面  过午不侯

 

    兰州人离不开牛肉面。每天清晨,生活都会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拉开序幕。

 

 本报记者 张小雅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兰州拉面开始的。

    全国面条的品种不胜枚数,但惟有兰州拉面,是以一座城市的名字命名的。一红、二绿、三白、四黄、五清,即辣椒油红,汤上漂着鲜绿的香菜和蒜苗,几片白萝卜杂于红绿之中显得纯白,则是一个兰州人对一碗牛肉面正宗与否永远不变的评价标准。带辣子的红汤入口,应是鲜味在先。肉汤是每天早上四点大厨起来熬的,虽说吃的是面,但内涵全在汤里。牛肉一定要肥瘦相间,汤才有味道。每家店都有自己独门的调汤秘笈,有十几种乃至几十种配料,但一定要冬吃暖身夏吃祛暑汤虽重但不叫水且汤汁清亮才算是碗好汤。肉汁与辣子混合的香味立刻将味蕾唤醒,同时入鼻的还有隐隐的葱香。紧跟着挑一筷子面,这面一定要用当地日照长的一季小麦做成才好,其粗细可依据客人需求拉成粗、二细、三细、细、毛细五种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选择大宽、宽、韭叶三种款式;想吃出个棱角分明的,拉面师傅会为你拉一碗特别的荞麦楞。细若发丝的面需要至少五年的基本功,好师傅拉面拉得比机器还好,根根分明、粗细均匀。本地兰州人常要的是普通细面,一口进去,绵软绕舌,却又要有嚼劲,弹牙才好。肉一定要泡在汤里面吃,炖得软糯,肉里的脂肪已经化开,咬下去却又连汤带肉的把香味灌进嘴里,这时再夹一口白萝卜,平衡口里的粘腻,才算完成一整套吃面的流程。若是独行,为了等这一口面,在上班时分往往要等上10来分钟才可享到口福。自己干巴巴地排队,邻桌却发出酣畅淋漓地吸溜吸溜声,对于好吃者来说不啻为最大的折磨。最好的方式便是三人行去吃面,一人付款排队拿号,一人排队取面,另一人直接去占位子。方才能以最快速度将面妥帖地放在肚子里。但你也不能等人少再去,绝大多数拉面馆过午不侯,汤熬了多少才能做多少面。若还想吃这口,只能等到来日再见。

    而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这样完整的品尝一碗面的好坏,更多是在近几年。在那些未成品牌的街边小店旁,三两个兰州人蹲在清晨的路边,连汤带面囫囵进肚里。吃罢,便将碗筷也放在路边,等着店主自行收走。对他们而言,早上吃面并没有什么理由,已经成为生活本身,吃不到面会得神经病。一位半辈子生活在兰州的大叔这样形容。

    在兰州,做得不好的拉面馆很快就会被人们抛弃,市场的充分竞争,让本地人有了更多选择。谁家的肉好吃,谁家汤调得好,都在市井小巷的闲聊中被口口相传。而东方宫就是新近崛起的一家,它选址在了黄河河道旁。这样的场景,本地人许就早已司空见惯。但对外乡人来说,坐在母亲河旁边,总是会生出平日没有的感慨。老板马俊把我们领到那个能容纳10几个人的包间里采访,他的东方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营牛肉拉面的店面,在全市有8家;另一部分则是主营清真餐饮的3家店,全天营业。同行的人告诉我,清真餐饮做成这么大的兰州惟此一家,难得的是拉面做得也不错,肉好吃,司机师傅一语中的。

    马俊在包间里接着从山东打来的电话,对方想在当地经营一家加盟店。由于是兰州市政府的餐饮示范企业,东方宫还承担着把牛肉拉面向全国推广的责任。开展加盟业务一年来,全国已有20多家加盟店。对于加盟,马俊抱着开放的态度,从商多年,他深知流程的制定对于餐饮这样标准并不统一的行业有多重要。为此,他单独成立了技术组,负责各地配料的调整和供应。这位牛肉拉面创始人的传人,已经成为兰州最成功的餐饮商人之一。

    马俊的外公与牛肉拉面创始人马保子之子马杰为同门师兄弟。解放后,外公经营的回味斋与马杰经营的马保子牛肉拉面合并为老马家饭馆,但公私合营后,老马家饭馆未能保留下来。马俊的舅舅却继承了回味斋的配料,由此这调汤秘笈便传到了马俊手里。对于将牛肉拉面推向商业道路的选择,马俊觉得挺自豪,因为并没有砸了牛肉拉面的牌子,反而让更多人知道兰州的这道看家美食,他觉得责无旁贷,商业化也是必须的选择。在细分市场中,很多客人已经不满足于只有一碗面,而对就餐环境、餐饮服务和小吃的多样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保持味道纯正的前提下,马俊觉得这样的需求都应该尽量被满足。在兰州,看一条河(黄河),读一本书(读者),吃一碗面,也成为马俊想要为客人提供的终极目标,但同时,一碗真正的好拉面,并不会因为店面的简陋而掉价,也不会因为环境堂皇就拒普通人于千里之外。它也不会嫌贫爱富,对所有人而言,惟一的标准就是好吃。家财万贯,也抵不上一碗好的拉面给予味觉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说来奇怪,人的欲望,有时会难以企及,有时却又简单到触手可及。

    马俊将拉面推向市场化的三年时间,有别人的误解,但他自信,这自信得益于对传统口味的保持,以及本地人的认可。说起自家的汤,是用水、蓬灰、牛肉、牛骨、鸡肉共同熬制的。牛、鸡均属温性食物,中和之后,汤味浓郁但汤色清淡,且脂肪不多。牛肉与萝卜,有补气养肾之功效。可谓男女老幼皆宜。而调料在其中的奥妙,则在于平衡牛肉拉面的酸碱度,处于酸碱中值的牛肉拉面,甚至对缓解风湿症状也有帮助。而在牛肉拉面的市场化过程中,改变最大的要属用拉面剂替代蓬灰。传统做法是用蓬草根与土一起烧,将烧好的石块溶于水,经过滤渣后的蓬灰水再用来和面。但这样做的风险在于,蓬草为土生植物,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就成为了不可控因素,且每次蓬灰溶水的比例不同,可能昨天和出的面还发白,第二天就发黄。现在则是将蓬灰干燥处理,磨成粉状,经过统一质检后再做成拉面剂。说到底,还是标准的统一,这不仅成为商业化的选择,也为本地食客所接受——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谁还会去吃一碗发黄发硬的牛肉拉面呢?就像现在给你一双解放鞋,一套粗布绿军装,你还会觉得很时髦吗?马俊反问道,但当时这是多么神气的时装。

兰州与拉面已经互为整体,谁都离不开谁。这是马俊作为传承人的骄傲,也是他作为一名商人所得益的地方。只有这样,大家才会不远千里,到兰州来吃最正宗的拉面。

 

天堂在左  兰州在右

 何珊

    在兰州,不用抬头就能看到山,不用低头也能看到河。有人说,天堂在左,兰州在右。这是这座安逸小城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没有来过兰州,你不会明白强悍的西北人为何热爱这片土地;如果你没有感受过兰州,你不会懂得黄土沙尘怎么留得住那些富豪大亨与艺术大师。如果你不是兰州人,如果你未曾到过兰州,你永远不会理解,驿站一般的兰州,带给兰州人是怎样的一种安心和慰藉。你不会明白,当兰州人俯瞰那逶迤的黄土塬时,想要时刻亲近的渴望。厚重的黄土,捧在手里的确是兰州人的根。朴实无华,唯有安心。对于身陷其间的人来说,兰州这个让人猜不透的城,时刻都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感觉,感动,肃杀,凛冽,温润,霸气。

    一直觉得兰州是座有着江湖气息的城市,兰州人讲究的就是直来直去的交朋友,你对我好十倍,我对你好百倍。兰州人好喝酒,招待朋友,喝好了就是招呼好了,于是兰州人喜欢用酒表达自己的感情。兰州的酒场如战场,兰州男人都用大个儿的茶杯喝酒,诗人说,在兰州,每个街角都藏着怀揣利器的小伙子每个姑娘都操着方言。兰州人除了喜欢大碗大碗地喝酒,还喜欢大块大块地吃肉。喜欢喝酒吃肉的兰州人,质朴,豪爽,还有那么一点可爱。

    兰州人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余,一定要再吃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面才算过瘾。牛大碗,大碗牛,红绿黄白颜色秀,宽薄细厚品种多,酸辣鲜香真可口。全国那么多城市,那么多小吃,没有一样像兰州牛肉面这样鼎鼎大名却又顶顶便宜的。据说一个称职的兰州拉面师每拉一碗牛肉面都有相当的长度,而这个距离如果一个人按正常速度走,得走上好几分钟。

    兰州牛肉面馆极多,生意也极火,早上出门,看兰州人吃面是一景。每当人多馆小坐不下甚至站不下,就会有人将碗端出门去,或蹲或站,碰到熟人打个招呼,边吃边寒暄。地处边地的兰州经历过不少战事,不少人是军人和马背民族的后代,蹲下来吃牛肉面的兰州人,让人想象,如果一声号响,他们会如何立即丢掉手里的面碗,翻身上马,一路呼啸而去。和吃面的这股豪爽劲儿相称的,是牛肉面馆门口的西北姑娘,有客进门时,自家人一样热乎乎地喊一声:来啦。而兰州人也会像到了家一样熟门熟路地自己动手拿上碗筷去排队,小桌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把人的身心都烘得暖暖的。

    有人说,兰州是兰州人的布拉格,是一个适合在别处怀念的城市。对于兰州,所有兰州人都有近乎偏执的热爱,不允许旁的什么人说一句不好。兰州从来不刻意掩饰什么,你看到的就是她本来的样子。她真实,有血有肉。我想这便是兰州人总是离而不去的原因。

 

 

 

 

 

 

 

 

    清晨排队吃面的人群和满街鳞次栉比的牛肉面馆是兰州一景。

    兰州牛肉面是唐代回族的发明创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起初由于工序繁杂、用料考究,并非大众食品,直到清朝初年,兰州才有了第一家牛肉面馆。清代称兰州牛肉面为“热锅子牛肉面”,以汤为重,汤以牛肝、羊肝汤加上一定比例的牛肉汤再经澄清处理,别有奇香。为了招徕生意,店主推出“进店一碗汤”的白吃规矩,顾客喝完汤后,顿觉爽口醒胃,食欲大振,兰州牛肉面的名气不胫而走。拉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正确要领,即和面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疙瘩。后人又在牛肉汤的“清”字、“味”字、“质”字上下功夫,“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精”,把一碗小吃做到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清、白萝卜、红辣椒、绿蒜苗、黄面条)”的炉火纯青。

    解放后兰州牛肉面馆增加到二十多家。80年代以后,仿佛一夜之间,“兰州拉面”的招牌忽啦忽啦地挂遍了全国。但牛肉面的味儿“一出城就变”,西北五省的面馆还能保住基本风味,其他地方就不敢恭维了,所以兰州人出了远门,最想的就是这一口儿。

    本版图片/公孙欠谀(云南省大理分行)

    孙春发(甘肃省分行)

    特别鸣谢/甘肃省分行

 

一碗面  一座城

    在说兰州之前,先说一说题记中的这首诗吧。

    诗的名字叫《西北偏北》,作者是一位叫小引的武汉诗人。第一次读到,像被重重一击,荡气回肠的苍凉,绝对惊艳。谁的孤独像一把刀杀了黄河的水/杀了黄河的水/你五体投地/这孤独是谁,困顿于对一座陌生城市认识上的模糊与懵懂,粗砺的风忽然刮过来,隔膜顷刻崩塌,露出城的脉络。

    这是诗人的兰州,黑暗与光亮,真实与虚妄,赤裸裸,不加丝毫的掩饰。

    兰州是谁?黄河穿城而过,却总也绕不过兰州拉面,事实上,一碗以城市命名的面比这座城的名气大得多。何珊是个90后,温婉可人的兰州姑娘,她说兰州是座有着江湖气息的城市,有个段子她写在文章里,说兰州人喜欢蹲着吃牛肉面,是因为地处边地的兰州战事频发,如果一声号响,男人们会立即丢掉手里的面碗,翻身上马,一路呼啸而去。看,这就是兰州姑娘思维的剽悍。

    而在外乡人的眼里,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拉面开始的。遍地开花的牛肉面馆,埋头吃面的妇孺老幼,在一碗面的面前,众生平等,一位兰州大叔说,吃不到面会得神经病。这就是兰州人的生活哲学。有点像发飙,却又率真得有趣。

    当然,每个人的解读,都只是掀开城市的一角。孤独像把刀,杀了黄河水,这是兰州;丢下面碗,翻身上马,一骑绝尘,这也是兰州;早上必要吃上一碗面才会活得心安理得,这同样是兰州。平行与交错,此岸与彼岸,互为因果。

    兰州是谁?就像马俊说的,兰州与拉面已经互为整体,谁都离不开谁。

 

附件下载:
4bz.jpg
4b1.jpg
4b2a.jpg
4b2b.jpg
4b2c.jpg
4b2d.jpg
4b2e.jpg
4b2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