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你的猫物理可能学的都比你好
京都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猫懂得物理定律和因果律,并认为它们可能在捕猎中应用这些理论。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动物认知》(Animal cognition)期刊上。
为了验证上述猜测,研究者招募了30只家猫(13公、17母)作为被试者。为了避免给猫任何线索或按时,猫主人完全不知道实验目的,而研究者则坚持不与猫视线接触,也不给猫额外的动作指示。
实验流程如下:
1.猫主人轻轻约束住猫,研究者则坐在离猫1米的地方;
2.研究者呼唤猫名引起猫注意后,拿着一个不透明容器晃动5秒,有的容器会传出碰撞声,有的则无声;
3.将容器反转成底朝天5秒,有的容器里会掉出东西,有的则什么也没调出来;
4.看完后,猫被放开,可以自由活动15秒。
在猫所看到的四种场景中,两种符合物理定律,即有声音—有物体掉落;没声音—没物体掉落。另两种看起来却不太“科学”,即没声音—有物体掉落;有声音—没物体掉落。猫的所有反应都被录了下来,在分析录像后,研究者发现:在容器晃动时,猫盯着发声容器的时间更长,说明猫期待这里面有东西;在容器翻转以后,猫注视那些“不科学”的容器时间更长,说明这些结果不符合猫的预期,猫十分好奇/困惑。这个结果提示,猫所理解的物理学(可能)是这样的——
声音不该凭空产生
东西不该凭空产生
假如一个有东西的容器翻转,里面的东西应该掉下来
“猫能用因果律来合理推断,一些声音预示着隐藏物体。”论文第一作者高木佐保总结说,“我们的实验或许证明了,猫对中立有些初步的理解。”
从演化角度来说,猫是捕食者,而且常在夜里行动。尽管猫的夜视能力比人类强,但还是会受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听力就很重要,根据声音和物理定律来预判猎物位置,距离、运动方向的能力更是关键。在这样的演化下,猫可能自己掌握了一些经典物理学,并可以从中推断更多信息。
自己戒不了烟,就请别祸祸下一代了
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旗下《循环》(Circulation)期刊的研究显示,儿童时期的二手烟暴露可能会增加成年后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而颈动脉硬化则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这项研究为家长吸烟对孩子心脏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在这项来自芬兰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昔日暴露在烟草环境中的儿童进行了追踪检测。他们在1980-1983年时收集了这些儿童的基本信息,父母吸烟状况和血液样本,并在2001-2007年收集了这些当时已经成年的受试者的颈动脉超声数据。
2014年,研究者对80年代收集并冻结保存的样本进行了检测,得出了这些儿童血液中的可的宁(Cotinine)的含量。可的宁是尼古丁在人体内代谢后的主要产物,也是反映被动吸烟暴露量的生物标示物。
结果显示,在父母双方都不吸烟的儿童中,可的宁水平低于检测限的比例为84%,而在双亲其中一方吸烟的情况下这比例降低到了62%,而在父母双方都吸烟的儿童中这一比例则为43%。在校正了体重指数、运动量、个人吸烟情况等因素后,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吸烟状况与孩子成年后发生颈动脉硬化的风险呈现相关性。该项研究的领导者Costan Magnussen博士表示,尽管研究无法证明儿童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的可的宁是否直接来自家长吸烟,但我们知道,儿童最重要的被动吸烟暴露来源就是家庭。
从冰箱拿出的番茄不好吃?这锅西红柿不背
品尝食物靠的不仅是味蕾,很大程度上,嗅觉才是影响食物“风味”的主要因素。咀嚼时从口中溢出的香气物质,经过所谓的“鼻后通路”被大脑感知,带来了丰富的滋味。
番茄的“风味”也是如此,在酸和甜之外,挥发性物质构成的香气也必不可少。在番茄中,与风味相关的挥发性成分是由氨基酸、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衍生而来,其中酶的催化反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那些冷藏之后的番茄,缺少的正是香气。构成香气的是一些容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比起糖类和酸,它们更容易流失。采摘之后,番茄里的细胞们依然活着,它们还会继续生产新的香气物质。但在冷藏的低温下,细胞内的“香气”产量就会急剧下降。也就是说,进过冰箱之后,番茄的酸甜依旧,但却少了几分“番茄味儿”。志愿者的盲评也显示,冷藏过的番茄在口味评分上确实显著低于新鲜番茄。此外,研究者还用RNA芯片检测了番茄细胞中25879个基因的RNA转录水平。他们发现,在寒冷刺激之下,很多基因的表达都会发生改变,与挥发性物质相关的催化酶基因也是如此。如果把冰箱里的番茄拿出来回温,一些基因的表达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然而冷藏对香气的影响却很难恢复。那些与生产挥发性成分相关的酶类,例如支链氨基转移酶,它们在经过8天冷藏之后表达明显下降,即使经过1天的回温恢复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