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味道

发布时间:2021-09-15

 

 

 

 

吴忠早茶

张树荣/

吴忠人一天的生活是从早茶开始的。

早茶,顾名思义就是有茶的早点。在吴忠,以牛肉拉面为主打。早茶的茶被定义为“八宝茶”,有白糖、红枣、枸杞、桂圆、核桃仁、葡萄干、芝麻、果干等。泡一壶茶,来一碗筋道的牛肉面,再来几个小菜,各种面点。

吴忠的早茶牛肉面,把本地的茶饮和外来的拉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发扬光大。西北人多半喜欢吃筋道甚至有点硬劲儿的面条,这大概跟塞北高原土地相对贫瘠、食物匮乏有关。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水源不足,种植不了水稻,就只能种植小麦。所以西北人大都喜欢吃面条。一碗牛肉面,面与汤融香荟萃,葱花脆生、面条筋道、汤清滚热、辣油红润、肉块覆之,食客的味蕾就会蠢蠢欲动。毛细、二细、三细、韭叶、宽的、大宽,粗粗细细任你点划,刀削的、饸饹的、不要香菜的、多放辣椒的、汤多的、面少的,全由你定夺。喜欢吃软和一点的,来个毛细;喜欢有嚼劲的,可以选择二细、中粗或者毛粗;每天吃面,觉得有点没劲了,可以来个刀削面或者饸饹,味道一样赞得很。

用筷头挑起几根面,吹一吹吮吸入口,初觉微辣,干红辣椒碎片在早已滚熟的胡麻油中滋滋作响,在面头淋上这么一道油泼辣子,提足了胃口;后觉鲜,牛脊骨烹汤,其特有的滞喉感,让面、肉、汤、料的味道驻足食道,通喉润肺,袅娜心胸、胃肠婉转、肚腹酣畅。

融合南北、荟萃东西是吴忠美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吴忠人好客,尤其是吴忠的回族,几乎家家都会泡制八宝茶、制作面点,且家家风味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了多样多味、各具特色的早餐产品,这便是吴忠早茶最初的雏形。有名的几家早茶牛肉面店铺,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干餐饮至今,有的是老店的分店,而且不止一处。老板十分珍惜自己店铺的口碑,每日早早来到店里巡查每个作业档口,确保牛肉面面和好、煮好、汤调好、凉菜拌好。身体力行把好菜品质量关,这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

吴忠早茶牛肉面,最早是没有点茶的,都是店里泡上一壶,服务生挨桌子给食客倒在口杯里;小菜,也仅是榨菜丝和萝卜丝,更没有花样繁多的面点。受广式早茶的启发,近年来,香丁丁、泰盛轩、满碗香等一些餐饮企业,敏锐把握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开始从店面装修、面点改良、菜品引进、环境提升等方面探索,将早餐消费与休闲生活融合、将商务文化与社交文化融合、将高效率与慢生活融合,将面、茶、菜、肉、蛋融合进牛肉拉面馆里,吴忠早茶开始启幕。后来,在本地特色的各种面点,如馓子、油香、葱香饼、烫面油香、韭饼、葫芦花摊饼的基础上,逐渐又汇入了花卷、包子、手撕饼、干酪饼等家常面饼,现在慢慢又融入了红薯饼、糍粑、烧麦等南北各式五花八门的面点,配合着沙葱、苦苦菜、凉拌黄花菜等几十种精美小凉菜,一并簇拥着上了牛肉拉面馆的餐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忠自古就是有名的商贸集散地,黄河穿城而过,秦渠、汉渠交错,素有“水旱码头、天下大集”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吴忠人开放包容的性格,使得各种饮食文化在吴忠交融共生,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结合、南方与北方互补交融的独特饮食文化。吴忠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热爱生活、善于经商的性格特征也都凝聚其中。早茶拉面不再是吃饱肚子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如今,早茶,对于吴忠人已俨然成了日常里的必需。“有空约个早茶”已经成了人们首选的邀约方式,而吴忠早茶以它独有的“美、廉、特、优、养、慢”为特点,赢得了全民的钟情。家人聚会、聊天叙旧、请客会友、解馋放松,亦或是有朋自远方来,都会请到早茶店去。与故友开怀也好、与贵客客套也罢,吴忠早茶都不失体面和格调。如果你好清雅,那就请入座楼上包厢。三两个人有半封闭的软包卡座给你私密温馨,十来八个就去时尚富丽的大包间,斯斯文文地翻菜单,慢条斯理地挑茶点,轻声慢语地谈事情,一顿简单的早饭就如此这般被吴忠人吃得风生水起、兴趣盎然。

“面、茶、点、菜、肉”的混搭效果,往往会让第一次进场的人眼花缭乱、目不应暇,常常会引来一声声惊叹,而久经早茶店滋养的吴忠人,则神情淡定地呷一口茶,在心里笑出了声。

“明早约个早茶吧”,一个提议一场聚散,聚的是情谊,散的是心情。拉面里有烟火,早茶中有百味。

 

 

 

一碗豆花饭

李玉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属于自己的家乡菜,我喜欢的家乡菜是:豆花饭。用温水泡好大豆,在手推小石磨上磨成豆浆,用滤网过滤之后,放进锅里,烧开,煮沸,将酸菜水徐徐滴入煮沸的豆浆里,让其沉淀、澄清,过一会儿,浆汁会凝聚漂浮起来,变成一团团白花花的豆花。

这个过程,武都人叫点浆。点浆后的豆花和汤水做成的饭食,就是点浆饭,也叫豆花饭。点浆这个意思,鲜为人知,不过这样的方言土语,往往是打开地方风土人情的钥匙。出门在外的武都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点浆饭”三个字,一准是老乡,绝不会认错。

最近,阅读汪曾祺的散文集子《西山客话》,其中写家常饭菜的几篇文字,精美无比。汪先生品味过的四川豆花,跟陇南的做法吃法十分相似。陇南跟四川毗邻相居,我们紧靠四川青川,水土不经过任何曲折,便浩浩荡荡直接流入了嘉陵江,汇入了滚滚长江。

想吃正宗的银盖酸菜水点浆豆花饭,除了用石磨磨浆外,不能用卤水或其他化学物质做凝固剂点浆,得用新鲜的酸菜水。还有大豆也得新鲜,陈旧了味道赶不上。还须用干净、环保、丝毫无污染的酸性水。同时,要木柴火烧浆做饭,煤、电火力太猛,味道会陡然大变。这些条件同时具备做成的豆花,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鲜嫩质朴。

家乡人趁着改革春风,走出大山,打工挣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的家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狭窄的公路变得更宽阔了。一条条宽阔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川流不息的汽车在公路上飞驶。一到晚上,一盏盏明亮的路灯都亮了起来。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取代了以前的老房子。乡亲们奔向大江南北,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让人们已然有了满满的获得感。他们当下追求的是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吃可口的农家菜,闻绿色的五谷香,特别要吃得出地域风情和文化意味。年年回家乡过年,我看到家家门前的手推磨重新开始了转动,感觉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有了离开家乡的经历,才慢慢想起家乡的味道。好多人心里向往的、日夜挂念的,竟然是酸菜点浆豆花饭。吃这一碗豆花饭,已经成为人们热爱家乡的一种情怀。家乡的秋天,是大豆成熟的季节,颗粒饱满的大豆,一粒粒用手剥去豆壳,在小石磨上磨成豆浆。同时,用野地里的银盖菜煮好酸菜滤出酸水,点浆成豆花,我沉浸在鲜活的家乡味道里。无论你离开了多久多远,骨子里、血液中,无不刻上了家乡的烙印。对于在外奔波久了的人,想念家乡,就变成了想念家乡的味道, 一菜一肴皆是故乡情怀。

 

 

 

饕餮界的“可盐可甜”

林朝幸/图文

沙虫,即光裸方格星虫,是两广沿海一带饕餮界“可盐可甜”的存在。

沙虫可以是烹饪的主要食材。新鲜的沙虫经过宰杀去沙处理后,可炒、炖、蒸、煮成任意的佳肴。将白胖的沙虫摆入碟中,码上调了味道的微炸金蒜与油呛银蒜,还有泡软的粉丝,上锅蒸上五六分钟,开锅时再撒上一把娇嫩的葱花,喜辣者再添上些许细碎的红椒沫,那就更是“活色生香”。然后,迫不及待入口,那鲜甜又脆爽的滋味,足以让你对虫子的惧怕抛之脑后。

食材界其实也是“等级分明”的,主配不同,荤素各异。但沙虫这样食材的妙处,则在于它为主一枝独秀,为辅甘为绿叶。

沙虫干是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沙虫存在形式。晒干了的沙虫,更适合当作熬汤或者煮粥的配料。将沙虫干放入微波炉或者油锅中炸至金黄,入小碗清水中让砂砾沉淀并过滤掉,将泡沙虫的水与沙虫一并放入汤中,加以别的主料熬制。晒干了的沙虫不再爽脆,嚼起来却仍有咸香缠绕舌尖,最是能给浓汤带来丰富的味觉层次,将自身的营养融入汤中又无喧宾夺主之嫌。暖一壶清酒,蒸一碟沙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经意间,品美食即品人生。

 

 

 

湖边的野草

  谢玉红/

“去采藜蒿咯!”只要小伙伴一声呼唤,我必定“舍身”相随。立刻抓起一个袋子,赤脚走在河边、湖边的滩涂上,弯腰一把把抓起野草,塞进袋子。此时的动作要快、眼神要好,要不然稍嫩的就要被别人摘了去。

儿时采摘藜蒿的场景,印在了记忆深处,每每都能勾起童年的无数趣事。藜蒿是长在鄱阳湖滩涂的一种野草,大约在开春时候,湖边、河边、小溪边等滩涂上,在充沛的雨水滋养下,肆意疯长。藜蒿采摘也有“农时”,得趁着藜蒿还没长太长、太老,就赶紧摘下来,要不然根茎老了,就吃不动了。

藜蒿形状、口感都有点像茼蒿。藜蒿没有茼蒿那么多毛刺,吃起来也比茼蒿香甜,没有茼蒿的味道重。家乡最经典的藜蒿吃法,莫过于藜蒿炒腊肉了。“游荡”在外,每每说起这道菜名,都能让我口咽生津。老家的春节,离不开腊味,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挂着腌好的腊肉、腊鱼,准备晒干了备用。腊肉炒藜蒿成了每家饭桌上的标配,那个滩涂上不起眼的野草,也成了江西人饭桌上的宝,跻身十大赣菜之一。

藜蒿炒腊肉,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麻烦的是摘藜蒿。藜蒿根茎上满是叶子,摘去藜蒿的叶子很费事。叶子还容易腐烂,有些藜蒿还容易长得过老。为保证爽脆的口感,还要摘掉一点根茎,这样去头去尾,一根藜蒿没剩多少。并且,藜蒿毕竟是野草,水分多,炒出来就更少了,为此要炒一盘藜蒿,就得安安静静坐下来、摘个小半盆才行。为了能吃上藜蒿炒腊肉,再静不下来的小孩,也都耐着性子。目睹过无数次老妈炒这道菜,热锅下油后,翻炒腊肉,差不多能闻到腊肉香味后,把藜蒿放进去翻炒,一同放进去的还有辣椒。片刻后即可出锅,腊肉金黄,藜蒿青绿,黄绿相间,光是这色泽就能让人食欲倍增。一口下去,咸香柔软的腊肉、清脆香甜的藜蒿,两者搭配,藜蒿的清甜中和了腊肉的咸香,油而不腻,清而不涩,瞬间能击中味蕾中最敏感的神经。

红白喜事宴请席、寻常人家的饭桌上,总能看见它的身影,受喜爱程度可见一斑。小时候,时常听老妈说,这种野草以前是乡下人没钱买菜才采来吃的。只是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这种清香的野草,配上腊肉,竟然口感奇佳,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我想对于离家在外的游子来说,这还是乡愁吧。

 

 

 

一煲好味

吴著锐/

广东人爱吃、会吃、敢吃。早茶点心、靓汤糖水,美食不胜枚举;飞天入海,珍奇入菜,食材新鲜生猛。但殊不知,对广东人而言,一天中最日常的粥、粉、面饭,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正因如此,广东人对吃极为讲究,也十分挑剔。而啫啫煲,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啫”,是粤菜中独有的一种烹饪方式,将食材放入具有极佳聚热特性的瓦煲中,经过极高温度烧焗后,从油和食材当中,喷发出来的水分让食材变熟。而瓦煲中的汤汁因快速蒸发而发出“嗞嗞”声。“嗞嗞”粤语发音为“啫啫”,所以,广东人将其命名为“啫啫煲”。

黄鳝煲是啫啫煲中最当仁不让的经典存在。一份黄鳝煲从出炉到送上餐桌,这段距离可谓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掀开锅盖的一瞬间,热气腾腾,黄鳝和大蒜的香味立马扑鼻而来。这时汁水一边“嗞嗞”地跳动着,一边用锅铲把黄鳝和辅料充分搅拌。这时黄鳝的鲜美和葱蒜的香味被高温逼出,外皮在高温的砂锅接触下又带有微微的焦香味。此时,夹起一块,肉眼可见的锅气,放入口中,舌尖可以感受到的香味馥郁。再细细品偿,是极致的外焦里嫩,香气四溢,是弹牙爽口的惊艳美食。

而黄鳝丝焗饭煲同样是充满香气十足的诱惑。经过切丝腌制的黄鳝丝,细细密密地镶嵌于饭中。米饭金黄,在高温的作用下与酱料完美相融,米饭吸饱了黄鳝的香气。这时煲底早已结了一层金黄焦脆的饭焦,但却是没有过火的焦黑,是饭焦中最美味的时候。此刻洒下葱粒、香菜,与特制的酱一同搅拌,更是香气袭人。

此刻,若要来上一道主食,那又怎么能少得了啫啫三酱猪肠粉煲!猪肠粉是粤式河粉的一种,因其状如猪肠而得名猪肠粉。当一煲热气腾腾的啫啫三酱猪肠粉被送上餐桌,眼前瞬间就被白雾和极具攻击性的香气笼罩,油星跳跃并“滋滋”作响。而要说这里面的精髓,当属其中的三酱:辣椒酱辣中带着微酸,芝麻酱香中带着浓稠,甜面酱则是咸味担当,三酱缠绕,为啫啫煲增添了醉人的香气。再加以米香十足的猪肠粉,最后撒上一把白芝麻,真是大快朵颐。

一煲好味,暖心暖胃。在寒冷冬日来临之际,啫啫煲那沸腾的声响、灼烫的热力、浓烈的香气,不失是这个季节里最温暖的存在。我一直认为,啫啫煲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当瓦煲里的食物被猛火逼出最本真的味道,吃的人也会为之感染,大可卸下那满身的拘谨与疲倦,借由那缕升腾的温度,毫不顾忌地送给自己一个久违的拥抱,享受其中,快意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