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
热门关键字: 电子银行信用卡悦生活贵金属

【ESG专栏】顺应国际ESG发展趋势的新金融行动

发布时间:2023-01-06

    导语:客观来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金融需求,推动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作为建设银行新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理念,与ESG理念的深层内涵不谋而合。

ESG,即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国外将ESG理念与投资行为相结合,构建了ESG投资模式,和传统投资主要分析公司盈利模式和财务指标等不同的是,ESG投资更加注重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维度的非财务指标,在追求财务回报的同时,综合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长期价值。

大量投资实践证明,符合ESG标准的公司业绩表现会好于市场平均水平。因此ESG也被认为是一种有“责任感”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虽然ESG正式进入中国的时间只有短短4年左右,却凭借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相一致的核心原则,以及“碳中和”和“共同富裕”背景加持下,不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资本市场投资实践层面,ESG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国内存续的“泛ESG”公募基金约200只,总规模突破2,600亿元,新发产品数量接近过去五年的总和。借鉴全球ESG基金的发展趋势,机构预计中国ESG投资规模于2025年将达到20万亿~30万亿元,约占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20%~30%。

不难看出,对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来说,如何在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顺应国际趋势,对标国际ESG理念框架,将会是一道事关实现自身可持续增长和良好均衡经营业绩的“必答题”。

金融,一份服务社会的美好事业

事实上,ESG理念的深层内涵于我们并不陌生。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人立己,达己达人”,在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追求超功利的社会责任,实现兼济天下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也正是基于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入,一批金融机构主动对金融的逻辑进行了重新思考——“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金融机构惟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惟有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摒弃对规模及利润的短期追逐,着眼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而建设银行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近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行动,将ESG目标融入经营管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积蓄动能。

例如,在住房租赁领域,建行致力于从金融的角度解决“住房难住房贵”的社会痛点,率先推出住房租赁战略。截至目前,建行住房租赁贷款余额2,100亿元;成立专业的住房服务子公司,开业运营200个“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管理房源超14万间;专注打造开放共享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企业用户达1.6万户、个人用户超4,200万户;公租房管理信息系统拓展至336个城市,保租房App也在211个城市上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建行还成立了全国首个住房租赁基金,扣上了建行住房租赁战略‘投、贷、管、退’金融服务闭环的最后一环。

在普惠金融领域,率先以科技和数据为支撑,探索出一整套普惠金融特色模式,搭建“小微快贷”产品体系,打造一站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截至今年10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近2.3万亿元,约为2017年的5.8倍,市场占比10%左右。普惠金融贷款客户超240万户,是2017年的4倍。11月15日,更是全新上线了“建行惠懂你”3.0,使信贷融资服务由原有的8项,扩展至26项,从基础功能服务扩展至信贷融资全流程。

在绿色金融领域,持续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和金融全牌照优势,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不断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污染防治等领域的资金投放。截至2022年9月末,建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6万亿元。绿色贷款资产质量良好,不良率远低于对公贷款平均水平,并承诺2022年-2025年间累计对绿色领域提供资金支持不少于2万亿元。

不仅如此,建行还注重维护客户、员工和社会群众等利益相关方权益,率先在网点推出劳动者港湾,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喝水、休息、如厕等便利,同时涵盖政务、扶贫、医疗、养老、司法等多种服务。智慧政务平台覆盖28个省级政府,注册用户超1.2亿户,助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数百家中小银行输出风险控制能力,54万个“裕农通”服务点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延伸金融服务支持,拓展金融服务覆盖范围。

“可见,建行这些年不断深入推进的新战略方向和经营理念与ESG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建行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治理架构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保障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制度体系的完善对于国家和企业而言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抓住制度建设的纲,则纲举目张。随着ESG实践深入推进,构建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ESG治理架构日趋重要,并成为显著趋势。

近年来,建设银行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现代金融企业治理架构,推进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ESG治理架构。

一方面是突出党委“定战略、管大局、促落实”的核心作用,构建中国特色金融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董事会的多元化建设,关注成员专业领域、履职经验多元化,多渠道选聘非执行董事;专业委员会聚焦特定领域,以自身专业视角向董事会提供独立意见;监事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发挥监督职能,推动完善公司治理体系;管理层积极落实董事会战略部署,有序组织经营管理活动。

另一方面,将ESG管理纳入职责范围,明确社会责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相应职责,把ESG管理纳入“十四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召开ESG专题研讨会,就ESG发展趋势、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动向、先进经验以及管理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在管理层设立“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推进委员会”和“绿色金融委员会”,为全行ESG管理明确了基本目标、搭建了发展框架。

最后,为了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建行通过前瞻管理,建立了全面主动智能的风险管控体系,将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围绕重大风险课题部署专门研究,制定应对方案,重点强化气候风险等压力测试,注重相关风险压力测试和成果应用。

助力完善我国ESG金融生态体系正当时

其实,纵观建设银行的战略发展,ESG相关因素早已融入其中,无处不在。并在诸多领域率先展开了探索,积极参与推进建设ESG信息披露及评级体系,助力构建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体制机制。

例如,为了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建行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定期报告(年报和半年报)”的成套信息披露体系,在提升自身ESG信息披露质量的同时,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ESG信息披露展开了积极探索。以资本市场的语言和方式做好相关的信息披露和市场沟通。

“信息披露是ESG评级和应用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应关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等最新要求,积极参与ESG信息披露标准的研讨和制定,推动形成全面、系统、符合我国国情的ESG信息披露基础。”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建行还积极探索和完善ESG评价体系。创新性的以数据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运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深度挖掘内外部ESG相关信息,充分利用工商、税务、司法、专利等多维度信息数据,构建数据驱动的ESG评价体系,自动批量获取客户ESG评价结果。

“事实上,为了将ESG理念全面融入业务发展,建行对发挥ESG因素在资产配置和产品创新中引导作用的探索一直身处前沿。尤其是,统一集团ESG视图,完善内外部ESG评级映射机制,将ESG因素纳入信贷投放、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板块等等。”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通过完善规模、定价和经济资本等激励机制,引导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模式。创新ESG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新型投贷产品、信息共享平台、碳排放权交易等,以金融力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载自新华社客户端)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