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谈“网”色变 |
前不久,王小姐在一家购物网店里看中一个小巧的品牌相机,999元,比实体店价格低了一倍。诱人的价格让她决定买下来。 在线聊天沟通时,卖家又说:“亲,我们家有好几种小礼品赠送:内存卡、相机包、水晶吊带等,接收一下,选一个。”然而,王小姐接收到的压缩文件包几次双击仍打不开。无奈之下,她告诉对方送个相机包就行了。随后在网银付款时,网页跳转了几次,手机收到扣款短信,但网上显示未付款…… “这是怎么回事?”王小姐向卖家询问时卖家回应称是卡单了,“付的款已经退回卡里了,需要激活一下才行。激活的方法就是再支付一次。”这次王小姐感觉不对劲。继续追问,卖家却下线了。 据专家分析,王小姐收到卖家传来的压缩包很可能是病毒,该货款早已到了骗子账户中了。 其实,只要“百度”一下就会发现,利用开网店进行诈骗,在上海就已有被公安机关破获的事例。有人在网店以出售低价商品为诱饵,在与买家通过即时聊天工具沟通过程中,向买家发送带有木马程序的软件,只要买家一点这个软件就中了木马。然后,买家再用网银付钱,木马程序就会自动替换支付界面,本应转到支付宝里的交易款却神不知鬼不觉地打入骗子的账号里。 安全性是当前网银和网购最大的考核要素。目前,国内通过网上银行行窃、网购欺诈的事例不在少数。而网银安全最大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疏忽大意和不当使用。同时,由于各家商业银行普遍提倡使用网上银行管理账户,那么客户资金到底安全不安全?如何在网购中辨别真假网站以及安全网购呢? 首先,随着银行加强网络控制,加密技术逐级提高,不法分子针对网上银行的犯罪手法出现一些新动向。根据消费者举报和警方的调查,近期网银安全漏洞主要出现在客户端以及相关的第三方支付环节。 目前来看,使用网银最常见的陷阱有四种,一是电邮病毒。“网上窃贼”、“网上劫匪”等木马变种数以千计,它们针对网银用户进行伪装设计,具有很强的潜伏性,该病毒平时不工作,而一旦发现电脑操作者使用的网页上有“银行”字样,就立即开始工作,截取网页,记录信息,从而盗取操作者操作网上银行时输入的网银密码。二是克隆网站。这类陷阱就是不法分子大量克隆各家银行、购物网的网站,以假乱真。用户一旦输入卡号及密码,个人信息就会被网站记录盗取。三是窃密冒领。由于用户马虎、保管不善或轻信他人,导致网银个人账户信息外泄而遭窃。四是非法网站。一些非法的游戏、商店等网站以“低价”、“折扣”商品诱使客户输入网银卡号及密码,进行信息盗窃。 其次,缺乏监管成重灾区。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想获得一个安全的网购环境,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前,网购陷阱多,主要是由网购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存在着盲目追求便宜的心理,想省时省力又省钱购买称心如意的产品,尤其是在网上购物,低价成为这部分消费者的首选,这给不良商家使诈提供了市场。另一方面,网购市场的非现场性特点为不良商家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场所。对于缺乏“火眼金睛”的消费者而言,电脑另一端产品的真假是无从知晓的。此外,由于现行的相关法规较落后,网络信用体系不健全等,不良商家也借机钻空子。 同时,需要养成良好操作习惯。有银行客服人员表示,虽然网银目前还无法做到绝对的万无一失,但用户也不必谈“网”色变,事实上,只要做好基本的防范措施,网上银行还是非常安全的。使用网银时,部分网银登录界面会提供软键盘方式输入密码,储户不妨使用这种软键盘方式输入密码,因为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密码被某些木马软件盗取。密码不要太简单,网银的登录密码和交易密码不要设置相同,并且密码设置尽量复杂一点,应同时含有字母和数字,不能单独由字母或数字组成密码。此外,网银密码最好定期更换,这样也能提高安全度。 储户要主动规避风险,登录正规网站,使用银行提供的上网工具,并尽量在私人空间进行操作。另外,账上资金不宜过多。对于大多用网银进行网上购物的储户来说,由于所需资金不大,因此最好将账户上的资金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此一来,即使不幸遭遇网银被盗事件,储户的损失也能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所以,网上购物只要处理得当,不必谈“网”色变。
来源:金融时报 |